【自貿試驗區建設五周年】
開欄的話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五年來,在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服務國家戰略等領域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積累了寶貴經驗。即日起,本報開設《自貿試驗區建設五周年》專欄,回望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制度創新和成果經驗。
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曹繼軍
2013年9月,我國首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在上海發布,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列明了190條外商投資特別管理措施。5年間,這份負面清單的長度越來越短,今年縮短到了45條。
今年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五周年。5年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片改革開放“試驗田”碩果初結。經歷了“自貿區速度”帶來的制度和理念革新,一批制度創新的“良種”向全國各地播撒,如今的上海自貿區正向更高質量發展轉型,政府在開放環境下的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更大區域的改革發展聯動協調推進,自貿區建設將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進程中更好發揮“開路先鋒”作用。
開放激發活力,改革釋放動力
今年9月,一輛重1110千克、價值數萬歐元的生物材料概念車Biofore從芬蘭運抵上海。貨物的主人芬歐匯川(中國)有限公司(UPM)帶著展覽品國際通行“護照”ATA單證冊向上海海關申報,這輛概念車隨之成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首票通關的進境展品。作為進博會主場運輸服務商之一,注冊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中國外運華東有限公司,順利承接了首票展品的運輸。
在上海自貿區,快速、高效、公正、透明,是人們的共同感受。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實際需求,上海自貿試驗區主動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礎性的制度創新,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投資貿易基本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