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施泰納10月30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作為一個規模龐大且不斷增長的經濟體,中國有相應的排放量,同時也是綠色轉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引領者,有望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近日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在綠色發展領域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正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降碳和環保目標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
事實上,中國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中國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超過172.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以上,并且這一數據還在逐步增加。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工作崗位占全球逾四成。
技術創新是中國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特別是在交通領域。2009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不到500輛。2023年,中國新注冊登記電動汽車743萬輛。如今,中國汽車市場每銷售兩輛汽車就有一輛是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
盡管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仍然可以繼續發展,并加大行動力度。中國可以在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加大力度,為全球確立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標和加快行動步伐指明方向。這對于全世界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1.5攝氏度溫控目標至關重要。
中國可以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自然和氣候是一體兩面,因此必須同時應對這兩方面的挑戰,并協調有關行動。這對于實現具有歷史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目標至關重要,該框架是在中國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達成的。
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貢獻
文章進一步表示,當前,中國正在加速推進綠色轉型。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確保未來的低碳發展具有包容性,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新機遇。這就需要擴大社會保護機制,對受影響的工人進行綠色就業再培訓,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全球面臨著嚴峻危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中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更多機遇,有助于通過國際合作分享經驗、知識、低碳技術和資金,進而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走上對自然和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
隨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的陸續召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將繼續全力支持國際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并同中國等國家一道,推動全球攜手邁向綠色、包容的未來。
(英文原文刊發于《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