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消息稱結束了反補貼調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院創始人、巴基斯坦專家凱瑟·納瓦布在中國日報網撰文稱,歐盟本應采取更加平衡的戰略,為歐洲消費者和企業提供更多選擇。
歐盟加征關稅害人害己
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在價格、電池效率和自動駕駛領域都具有優勢。作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比亞迪、蔚來和小鵬汽車不僅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設計和軟件水平也大幅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這些中國車企自主創新,讓更廣泛的消費群體用上了電動汽車,同時滿足了環保目標和經濟需求,無疑有助于歐洲實現凈零排放目標。
對于歐洲而言,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可以加快普及電動汽車、加速實現氣候目標、激發本土汽車制造商的創新熱情。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以較低成本大規模生產高品質汽車,有助于歐洲緩解新排放標準和持續通脹帶來的壓力。正如美國智庫榮鼎咨詢所指出的,全球汽車供應鏈已經為適應新技術而進行調整,在此背景下,限制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入將讓歐洲錯失重大機遇,并且可能阻礙其技術發展。
若歐盟采取類似于美國的限制措施,可能會損害歐洲汽車制造商和消費者的利益。限制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將迫使歐洲制造商依賴價格較高的供應商,導致整個行業成本上升。與此同時,歐洲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將受到影響。此外,電動汽車在歐洲的推廣速度或將減緩,當地市場的競爭力也將下降。相較于高收入買家,那些中等收入消費者首當其沖,他們在電動汽車市場的選擇本就有限。
同中國加強合作至關重要
文章進一步分析稱,美國對全球汽車供應鏈的所作所為加劇了“技術冷戰”,導致市場四分五裂,影響了協同創新。歐盟應該奉行更加開放的貿易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作橋梁而非競爭推手,避免重蹈美國覆轍。
歐盟迫切需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同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合作可謂至關重要。歐盟可以從兼顧環境效益和技術發展的務實合作中受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研發了高效的電池技術、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和電動汽車生產系統,這些或許正是歐洲實現環保目標的寶貴資源。
文章最后強調,歐洲不應該采取限制措施,而應當落實更加平衡的戰略,合理吸納中國的技術,為歐洲消費者營造一個具有競爭活力的市場。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