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國際社會對此有目共睹。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客座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跨學科研究院教授塞西莉亞·托塔哈達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湯秋鴻近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中國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
文章指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潛力。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重塑了發展格局。
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連續多年實現高速增長。不過,到21世紀初,經濟增長所伴隨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問題越來越凸顯。
事實上,其他工業化國家早就經歷過類似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以前,工業化國家都或多或少認為,環境污染是發展的產物,是經濟持續增長必須付出的代價。
直到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這些國家才承認環境污染不是發展的標志,而是對民眾與生態健康的威脅。西方決策者用了百年時間才認識到這一點,而中國不到30年就意識到問題所在。目前,中國已有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余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
中國空氣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文章進一步表示,近年來,中國空氣污染防治成效顯著。中國國務院在2023年印發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中提到,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此舉預計將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與此同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0%和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正在積極開展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并推廣電動汽車,以便減少二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的排放。今年7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首超燃油車。
中國水污染防治取得重大進展
文章強調,40余年來,中國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污水管網12.59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規模5022萬立方米/日。
根據《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到2025年,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持續改善,力爭127個河湖水體重現土著魚類或土著水生植物。
為了有效防治水污染,中國積極探索河長制,由黨政領導擔任河長,將河流斷面水質檢測結果納入政績考核內容。目前,中國已有100多萬名河長。這一舉措大大減少了河湖污染。未來六年,中國政府可能會采取更多措施,進一步防治水污染。
中國領導人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得益于領導層的有力支持,中國的“十五五”規劃有望制定雄心勃勃且切實可行的空氣和水污染防治目標。到2030年,中國的空氣質量和水體質量或許會比過去50年顯著提升。
(英文原文刊發于《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