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79年中美建交后簽署的首批政府間協定之一,《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以下簡稱《協定》)一直被視為兩國科技合作的重要象征。遺憾的是,該《協定》的續簽一波三折。多名美國專家對此深感失望,深表擔憂。
續簽《協定》勢在必行
美國斯坦福大學美亞技術管理中心主任理查德·達舍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我認為,我們應該致力于維持國際合作。無論何時,合作都是大有裨益的。總體而言,我支持續簽《協定》。”
達舍以兩國醫療領域的一項合作為例稱:“中國的醫學影像數量是美國的8倍。有鑒于此,一名硅谷高級電氣工程師與一位中國教授合作創建了一家公司,通過對醫學影像的分析來檢測癌癥。我們擁有科技理念,而中國具備有用數據,兩者的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發揮。我認為,這種合作會持續下去。”
事實上,美國科技行業充分享受了國際合作帶來的益處。達舍說:“赴美留學并留下來工作的外國人讓我們獲益良多。我想,一些美國人可能也想去中國工作。我們應該為兩國人民的合作營造良好、安全的環境。”
“脫鉤”后果不堪設想
近期,美國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前教授丹尼斯·西蒙和美國智庫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主任馬庫斯·斯坦利發表了題為《為什么我們不能讓美中科學家和睦相處?》的文章,強調續簽《協定》對促進科技合作至關重要。
文章寫道:“《協定》為推進科學交流、聯合研究項目以及分享知識和技術提供了總體框架……若這類促進基礎科研合作的協定因美中緊張局勢加劇而蒙受不可挽回的損害,那將是一個錯誤。是否延長、修改或終止《協定》將對全球科學界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還強調,隨著互信日益降低,兩國關系陷入了僵局。除了國會,美國政府也越來越多地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科研人員進行審查,這類行徑阻礙了學術交流。這種日益不信任的氛圍不僅讓續簽《協定》更具爭議性,也導致全面重啟科技合作愈加困難。
事實上,美國根本難以承受科技界“脫鉤”的后果。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問題分析中心研究員帕特里克·拜爾表示,生物科技領域的“脫鉤”正在加速,而美國民眾尚未做好準備。
他警告稱,若將生物科技領域的一些中國企業從美國供應鏈中剔除,勢必嚴重影響聽力損傷、囊性纖維化和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療。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生物科技行業面臨的挑戰只是科技“脫鉤”的一個縮影。美國的出口管制和限制技術轉讓等措施已經撼動兩國關系的根基,加劇了緊張局勢,并讓美國科技企業面臨重大挑戰。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