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漢學家、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高大偉(David Gosset)8月23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12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出生在四川廣安,他幾乎見證了整個20世紀的發展歷程。74歲那年,鄧小平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軌跡,對當今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變中國
文章指出,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序幕,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會提出,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進行新的長征。自此,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
眾所周知,在接下來的40余年里,中國不僅改變了自身,也改變了世界。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如今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重新確立了在全球事務中的核心地位,并順應歷史潮流,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持續向前邁進。近期,所謂的“中國經濟見頂論”甚囂塵上,不過這一論調令人無法茍同。
十一屆三中全會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長征,而今年7月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釋放了類似信號。同“中國經濟見頂論”所傳遞的信息相反,中國并沒有停滯不前。與中國直接打交道的人都明白,中國廣大民眾為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凝心聚力,推動國家大步向前邁進。
二十屆三中全會繼往開來
文章進一步表示,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兩屆三中全會相隔46年,卻是一脈相承、緊密相連。
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由此可見,中國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斷向前發展。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讀者可能會提出,政治會議后發表的聲明并不等同于實際行動,計劃與現實之間往往有很大差距。不過,過去40余年已經證明,中國完全有能力落實自身計劃。
中國高質量發展惠及世界
文章分析稱,若要了解中國當前的發展軌跡,就得理清中國如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第一,中國將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邁進,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第二,世界仍然需要具有強大競爭力、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的中國企業。用管理學概念來說,中國企業將從“紅海戰略”走向“藍海戰略”。
第三,中國不斷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不僅會吸引制造商,也能吸引創新者。若選擇遠離中國,企業或將失去巨大的市場和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還會錯過那些引領全球市場的創意與實踐。
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和《決定》表明,中國和世界共同創造價值、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的新動向不可避免地對國際社會產生影響,若是對前者視而不見,自然也會同后者失之交臂。
《決定》強調,對外工作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透過《決定》,觀察人士可以看到中國政策的透明度、連貫性與可預測性,而這些正是紛繁復雜的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
文章最后強調,中國正在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中國擁有各種資源,尤其是人才儲備,可以為全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對于西方而言,與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影響力的大國“脫鉤”,無疑是巨大的戰略失誤。
(英文原文刊發于《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