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外界普遍期待,二十屆三中全會釋放更多科技領域的新政策新信息。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米滕杜·帕利特7月18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人工智能(AI)將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人工智能促進經濟增長
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在工業和商業應用中的普及有助于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然而,從長期來看,它是否會引發失業?這個問題對中國而言很重要,目前人們仍在對此進行討論。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將達到18.5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就業人數已達7.4億人。中國當前人口已經超過14億,正在經歷人口負增長。預計到2050年,中國總人口將降至13億左右,而這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甚至已經低于更替水平。
從長遠來看,中國人口呈現下降趨勢。不過,在未來幾年,中國勞動力規模仍然龐大。中國每年都要創造上千萬個就業崗位來吸收大批勞動力,人工智能可以在這當中發揮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各個經濟領域的普及預計將導致現有工作崗位流失,特別是在那些傳統技能被更先進的技術取代的領域。不過,若要評估工作崗位是否減少,也要考慮是否產生了更多新的工作機遇。
人工智能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文章分析稱,若人工智能在一個經濟體中全面普及,那么如何創造更多新工作呢?
第一,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的普及將提高生產率,并推動GDP增長。在此基礎上,國家可部署的資源將增加,政府將加大在各領域的投資力度。
這些新投資有助于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比如,若加大對人工智能技能培訓機構的投資,那么相關的運營和管理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對相關授課專家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這些專家的數量預計將迅速增長,轉而為人們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機遇。
第二,我們應當考慮經濟的結構性變化以及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具體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需求。如今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需要受過特定技能培訓的人提供方方面面的照顧。在養老行業,新的就業機會將會大幅增長。
隨著數字化的發展,人們調動和管理儲蓄的方式也將多元化。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將越來越依賴股票和債券等金融工具,這將成為許多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尤其是那些沒有固定工作的人。相應的,對能為儲蓄管理和投資提供最佳建議的理財人士的需求也將大幅增加。
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居家辦公、遠程辦公,在線訂購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以及相關配送需求將大大增加,由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面對上述變化,大學等教育機構應當做好應對的準備。大學應當開設更多的特定技能課程,比如人工智能、老年人護理、金融投資顧問和零售服務等。
在人工智能驅動的轉型過程中,大學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若大學不能培養足夠的人才來從事新工作,那么人工智能普及引發的失業也許將導致這門新技術難以為繼。中國等國家必須確保這類事件不會發生。
(英文原文刊發于《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