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巴以沖突引發高度關注,國際社會應當如何加以應對?中國又為中東和平作出哪些努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崔守軍2月1日在接受中國日報網采訪時表示,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實現和平的必由之路。
解決巴以沖突勢在必行
崔守軍分析指出,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有三個層面的原因。一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既包括民族矛盾,也涉及宗教紛爭。二是巴以問題逐漸邊緣化,巴勒斯坦人民受到了一些不公平對待,矛盾不斷累積。三是跟國際環境和大國博弈有關。
他認為,新一輪巴以沖突存在外溢風險。中東地區占據重要戰略位置,地處“三洲五海之地”,把控著交通要道。去年11月以來,胡塞武裝向紅海往來船只發起一系列襲擊,紅海危機不斷發酵,不僅波及國際航運,還給整個地區帶來風險。
那么,國際社會應當如何應對巴以沖突并防范其外溢風險呢?崔守軍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也沒有絕對的實力,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實現地區和平的必由之路。”
中國為解決巴以沖突作出切實努力
崔守軍指出,中國所作出的努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出非常好的安全理念,作為全球安全和發展的公共產品;二是切實提供經濟發展紅利,謀求共商共享、共同發展。
一方面,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方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中國關于解決巴以沖突的立場文件。根據這份立場文件,要全面停火止戰,確保人道主義救援,推動巴勒斯坦問題全面、公正、持久解決。
事實上,中國長期堅持“兩國方案”。中國領導人提出了推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第一點就是堅定支持“兩國方案”,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另一方面,中國致力于幫助中東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平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和平的基礎是發展。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為中東國家帶來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幫助解決就業問題、改善民生,進而帶動整個地區發展,為實現地區和平奠定基礎。
一言以蔽之,中國奉行“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原則,以合作共贏代替零和博弈。
全球安全倡議意義重大
2022年4月,中國領導人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崔守軍分析稱,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與國際形勢密切相關。
近年來,國際關系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地緣政治博弈和冷戰思維回潮。以美國為首的一小部分國家堅持冷戰思維,反對全球化,不遵循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給國際社會帶來諸多挑戰。與此同時,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又導致民族、宗教矛盾迸發。
崔守軍說,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解決全球沖突提供了新思路。
令人振奮的是,全球安全倡議理念已經落到實處。崔守軍指出,在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一事上,中國發揮了建設性作用,這是中國為中東和平作出的重要努力。
記者:嚴玉潔 徐錕
剪輯:徐錕
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