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印中美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丹·斯泰恩博克7月1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創造了發展奇跡,推動了全球增長,令世界矚目。
中國創造發展奇跡
文章指出,20世紀7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致力于推動農業改革,吸引外資,引進高新技術,鼓勵創業。如今,中國創新者和高科技企業已經成為全球效仿對象。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范例。1979年,深圳還是一個小漁村,只有2萬居民,生活困苦。如今,深圳常住人口接近1800萬人,人均GDP高達2.7萬美元。2018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廣東省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標準的改革方案是基于“華盛頓共識”這一新自由主義理論,由此而來的是自由化、放松管制以及全面私有化。這類“改革”主要讓外國投資者、國內寡頭以及非正規經濟獲益,無法惠及普通民眾。
中國道路與之截然不同。中國傾向于穩定、漸進和務實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經濟高速增長鋪平道路。進入新時代,在世界一流的創新能力以及擴大消費的基礎上,中國推動了經濟再平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消除絕對貧困堪稱歷史性成就。
中國推動全球增長
文章進一步表示,在整個20世紀,主要經濟體所鼓吹的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西方。不過,由于美國發動了長達20年的“全球反恐戰爭”和已經持續5年的貿易戰,美國和北約挑起俄烏沖突,西方排他性全球化正在土崩瓦解。
當前,世界貿易占全球GDP比重已經回落到2006年左右的水平。更糟糕的是,全球投資凈流入占全球GDP的比例不到1999年的一半。與此同時,移民流動受阻,全球流離失所者飆升至近1.1億,幾乎為1945年的3倍。
隨著西方國家紛紛陷入長期停滯,全球增長前景越來越依賴中國和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自21世紀以來,這些經濟體一直在推動全球增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雙邊貿易“去美元化”,對經濟增長都大有助益。
毫無疑問,新興經濟體蓬勃發展有賴于包容性全球化,未來屬于更包容的多極秩序,而非排他性秩序。
(編輯:嚴玉潔 王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