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外資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王健偉(Andy Heng)2月9日在《中國日報》刊文稱,疫情之下,我們應當適當舍“小我”為“大我”。
西方世界 “小我”膨脹“大我”缺失
去年11月,王健偉在上海隔離了14天,然后在廣州居家隔離7天。他回憶說,隔離點的醫(yī)護人員非常專業(yè)、經(jīng)驗豐富、工作勤勉。同樣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窗明幾凈,陽光燦爛,空氣清新。
在上海隔離期間,他閱讀了英國已故拉比喬納森·薩克斯的《道德》一書。薩克斯深刻剖析英國疫情,贊揚了醫(yī)護人員和志愿者,抨擊了管理不當甚至利用這場危機的政客。在王健偉看來,這本書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息,即西方世界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小我”膨脹、“大我”缺失。
疫情發(fā)生后,王健偉有20個月未能見到在英國讀書的長子。去年,他橫跨廣州、上海、阿姆斯特丹、伯明翰、倫敦、赫爾辛基等地,途中接受了16次核酸檢測和2次免疫球蛋白檢測。歷經(jīng)波折,他終于與兒子團聚。“個人犧牲對于公共利益而言是必要的,就我而言,這一切是為了團圓。”
舍“小我”為“大我”才是大勢所趨
王健偉認為,從新冠疫情來看,很顯然,盡管這場公共危機是全球性的,但對危機的應對卻是各行其是。事實,“小我”越小,“大我”才能越好。
王健偉援引曾經(jīng)擔任馬薩諸塞灣總督的約翰·溫思羅普的演講指出,每個人都可能需要他人,誰都不比誰更受尊敬、更富有,我們必須團結在一起,一起歡喜,一起哀悼,一起勞動,一起受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溫思羅普懇求移民們約束“小我”、貢獻“大我”。
“正是通過將集體紀律和個人責任相結合,新英格蘭乃至后來的美利堅合眾國才得以誕生。”王健偉說,“在當今世界,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我們要共同承擔責任,即便這意味著做出個人犧牲,比如戴口罩、被隔離、接受核酸檢測或者被邊境管制。”
中國樹立良好榜樣
全球知名公關咨詢公司愛德曼發(fā)布的《2022年度愛德曼信任晴雨表》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高達91%,同比上升9個百分點,蟬聯(lián)全球第一。
王健偉援引該報告指出,中國人民信任政府、媒體、非政府組織和企業(yè),其中一大原因是中國對疫情應對得力。
他同時指出,在新的一年應當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需要更多的像歷史學家史景遷、電影《別告訴她》導演王子逸這樣的講述者。”
在電影《別告訴她》里有這樣一句經(jīng)典臺詞,“在西方國家,生命屬于個體的,在東方,生命是屬于集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