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廣西南寧東站開往全州南站的D9688次列車便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流動課堂”。通過紅色研學的方式,當天近540名廣西黨員代表乘坐紅色教育主題列車奔赴桂北湘江戰役舊址開展“打卡紅色教育基地”活動,在列車車廂里一起學黨史、唱紅歌、講故事、談體會。
近年來興起的研學讓學生走出閉門讀書的窠臼,著力“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結合,讓研學之路所遇之人、之物、之事皆成為授課老師,讓學習在于書本、課堂,也在途中,更在于天地間。而紅色研學則成為展示歷史政治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徑。
區別于課堂上的“填鴨式”講授,紅色研學魅力在于雙向互動、情景式教學,進而增強教育實效。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的主戰場廣西桂林全州縣,是桂北紅色資源大縣。紅軍曾三過全州,在全州縣11個鄉鎮留下了遺址遺跡,紅色基因深植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至今在全州青山綠水間仍傳頌著眾多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為該縣域鄉村振興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黨員代表乘坐紅色研學列車走進全州革命遺址遺跡,在“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的革命歷史場景復原中“沉浸式”學習,聽聽革命后代講述父輩革命故事,讓紅色資源變成了黨史學習“活教材”,讓黨員學得更入腦入心。
如今我國交通條件大幅改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再是乘轔轔之車徐徐而行的慢生活,而是在高鐵或飛機上,千里萬里“轉瞬”而至,可謂方便快捷。大眾交通工具提檔升級,讓老百姓出行體驗更美好,也為紅色教育寓學于途提供了無限可能。
鐵路部門將列車這一“流動的社會”打造成“流動的課堂”,為各級黨組織乘坐紅色研學列車到外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定制專列服務的同時,也發揮著社會教育功能,讓乘客在出行途中接受紅色熏陶,有所學,有所悟,有所得,提升出行體驗感和滿意度。比如紅色研學列車運用列車廣播、電視播放紅色經典音視頻,調動著乘客視覺、聽覺興趣;通過“黨史故事大家講”“黨員心聲大家談”“紅色歌曲大家唱”等活動組織讓乘客動動嘴、扯扯嗓……列車課堂設置通過互動性和體驗感調動著乘客眼耳口等多種感官,使其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讓乘客從課堂聆聽者變成學習主動參與者,于過程中潤物無聲,加深了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紅色景點成為出游“打卡地”,在旅游中完成一次歷史熏陶、文化感悟、家風教育,成為人們對紅色旅游的新訴求。因此紅色研學列車的開行,不止于寓學于途,也兼顧著推進地方經濟發展、打造富民產業的重要作用,是一條振興老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路徑。以全州為例。紅色旅游發展的第一要素是交通。全州通高鐵、尤其是開行始發動車組后,全州融入了桂林“一小時經濟圈”,距離長沙、廣州、貴陽、南寧皆是3小時,大大地便利了游客從全國各地來這里重溫血戰湘江這段歷史,助力全州把紅色文化優勢轉變為要素流動的優勢,讓該縣紅色文化與生態旅游、桂林自然風光資源進行整合。正是搭上“紅色旅游”這趟高鐵,以往不溫不火的全州旅游業迎來“井噴式”發展,過去三年旅游接待人數翻了8倍,游客接待人數從100萬人次實現800萬人次突破。如今紅色研學列車的開行,將讓全州紅色旅游越來越紅火,助力老百姓到紅色景點“打卡”成為文化時尚。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紅色研學列車將紅色教育搬出了傳統課堂,搬到了旅途中,也搬到了紅色遺址遺跡,“流動課堂”串起了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讓紅色教育寓學于途中“每一公里”。如此,類似鮮活的紅色教育“流動課堂”不妨多一些。(韋增樂、孫赟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