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鐵路是典型的綠色交通工具。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國鐵集團董事長陸東福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國鐵集團將進一步抓住國家調整運輸結構的有利契機,對標中央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通過全面優化鐵路貨運布局、用好貨運大通道等方式,為碳達峰、交通運輸減排多作貢獻。
2021年1月1日,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此前我國已向全世界作出承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作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作為國家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骨干,鐵路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全國兩會上就減排所作的表態,讓人感受到鐵路部門在保護生態環境工作的行業擔當,引發社會各界對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關注和討論。
當前國內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最突出的“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之一。2018年以來,國家制定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為鐵路貨運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社會責任。由此鐵路行業圍繞降碳減污做“加減法”,牽住降碳源頭治理“牛鼻子”,推進步伐更鏗鏘。
增比重,減碳排,打響藍天保衛戰。近年來,鐵路加大了貨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十三五”期間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運2.27億噸,與公路完成同樣運量相比,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0萬噸。2020年國家鐵路貨運量達到35.8億噸,占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7.7%提高到9.9%,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尤其是藍天保衛戰作出了應有貢獻。
調結構,降油耗,源頭上節能減排。近年來,鐵路自身能源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國家鐵路電氣化率達到74.9%,燃油年消耗量已從最高峰的583萬噸下降到231萬噸,降幅達60%,相當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56萬噸。預計2021年鐵路貨運量完成37億噸,電力機車完成的牽引工作量將達到90.5%,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度大幅降低,大大減少了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從源頭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擴運能,建專線,利國興企便民。目前中國的物流版圖上,大秦、浩吉、唐呼、瓦日等鐵路重載大通道,猶如“強筋鐵骨”貫通能源輸出與運用雙方。而應需而建的鐵路專用線,則好像細密蔓延的“毛細血管”,將港口、工礦和物流園與鐵路干線網無縫對接,讓大宗貨運“乘坐”鐵路通達四方。同時加強行業協作,發展鐵路、公路、航空、船運等多式聯運,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保護紓解壓力。
低碳發展的效益人人共享。因此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國家的目標,亦是如同鐵路一樣每一個行業的責任,同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義務。畢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呵護“地球母親”需要我們上下合力躬身力行、久久為功。(韋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