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即將迎來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中國日報網采訪了六位來自澳門的青年學生。他們在內地學習生活感受如何?澳門回歸后感受到什么變化?對祖國和澳門的未來有哪些期待?戳視頻,一起來聽聽他們怎么說。
郭永德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來到內地讀書已經12年了。澳門回歸時,他正讀小學五年級。他說,在一個小學生看來,回歸后最大的改變就是在學校里開始升國旗、唱國歌了。回憶起澳門回歸時的情景,他表示,當時還自發去迎接駐澳部隊,看到解放軍戰士們的颯爽英姿,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倍感自豪。
廖偉駿也是清華大學的澳門學生,1994年出生的他已經在攻讀數學博士了。他說,雖然來內地讀書是從本科開始,但從小就常去珠海游玩,所以對內地并不陌生。他表示,近幾年來,澳門按照五年發展規劃,發展文創、會展等產業,讓澳門人看到澳門實實在在的改變。他希望將來能回到粵港澳大灣區,以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為大灣區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勞浩民在清華大學藥學系就讀。他說,澳門學生應該作為內地學生和港澳臺同胞之間溝通的橋梁,也希望澳門在未來能夠吸引來自各地的人才。他表示未來想回到澳門從事中醫藥產業相關的工作。目前外國人對中醫藥不是非常了解,希望未來澳門能夠借助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的機會和平臺將中醫藥推向國際,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藥文化。
唐嘉鍵在清華讀書兩年多了,他感到內地大學的資源和教學水平都很好。他說,保送生制度對于澳門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他也從中感受到國家對澳門學生的關照。他表示,澳門回歸后,經濟發展迅速,民生改善顯著,醫療補貼、十五年義務教育、現金分享計劃等都惠及澳門人的日常生活。他希望未來澳門能夠走上更為產業多元化的道路。
就讀于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專業的林媛表示,在20年里,澳門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改善民生,讓澳門人分享旅游業、博彩業等經濟發展成果。港珠澳大橋開通后,澳門能夠更方便地同香港和廣東的內地城市進行交流和溝通,澳門輕軌氹仔線也在近期投入運營,這些都使澳門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也為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愿景。
在對外經貿大學就讀的劉淑儀來到內地只有短短幾個月。她說,來內地讀書是想“跳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同時也想在北京這個“全國最核心的地方”尋找自己的發展機遇。她表示,在今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看到澳門被歸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感受到國家對澳門的肯定,也期待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相關政策落實到澳門。
拍攝:王晗 賴旸(實習) 呂佳珊
剪輯:徐錕 榮合清(實習)
文案:王晗
編輯:王輝 周鳳梅
中國日報網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