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長沙4月30日電(記者 馮志偉 嚴玉潔 周蘭序)媽媽回家來,是很多留守兒童的心愿。記者4月28日在長沙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中了解到,在文創設計的幫助下,傳統工藝煥發新活力,婦女們可以在家鄉謀得差事,不用再外出打工,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媽媽的陪伴。
在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侗錦傳承基地,來自湖南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的多名學生與當地織娘“結對”,為侗鄉傳統的侗錦進行創意設計,使其更加充滿新鮮活力。
該學院院長何人可28日告訴記者:“經過設計,這種傳統工藝更加當代化、國際化,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在國外尤其受歡迎……我們每年都要去巴黎參加展覽。”另據歐洲時報網此前報道,法國人對侗錦愛不釋手。
“與此同時,得益于簡化設計,單件成品的工時普遍縮短,以前要2個月,現在基本上是2—3天,復雜一點的也就1周左右,”他說。
侗錦煥發新活力,給當地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于是,約400位織娘從打工的沿海城市返回了家鄉。“她們回來后,平均每個月有2000余元收入,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因為媽媽們回來了,中國社會的兩大問題——留守兒童、孤寡老人,也得到解決。”
何人可指著精美的侗錦說:“這就是我們給她們設計的產品,現在已經銷往世界各地。每件產品上都掛有附著繡娘信息的吊牌,我們充分尊重她們的創造成果。”
在他看來,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扶貧方式,既能實現精準扶貧,又可以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
事實上,這種一舉多得的扶貧方式,不僅僅發生在通道侗族自治縣,也出現在隆回縣。
湖南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針對隆回縣每個農戶的產品做設計。比如,有的家庭是賣酒的,那就結合傳統陶瓷設計一系列的酒具;有的人家是賣茶油的,那就給出另外一套匹配的設計。
何人可說:“隆回縣有很多獨特的農副產品,比如百合、金銀花、茶葉,我們都會單獨給它們設計包裝,這些包裝都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隆回縣都實現了百分百精準脫貧。不過,何人可不愿止步于此。
“我們花了十年時間幫助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隆回縣實現精準脫貧,接下來還要幫助他們致富,”他信心滿滿地表示。
據悉,4月28日至4月30日,中宣部組織中央媒體走進長沙開展“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50多位中央和省市媒體記者集中聚焦長沙高質量發展。
(馮志偉 嚴玉潔 周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