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正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用一幅幅圖表、一件件實物,記錄了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向全社會、乃至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扶貧成績單。
這幅圖表記錄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7年的3046萬人,特別是近5年來,我國扶貧攻堅進入最為關鍵階段,脫貧難度越來越大,為此黨中央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要求,五年間我國再次減少6000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了4%以下,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數字變化的背后,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展覽現場,有兩張來自十八洞村的扶貧登記表引起很多人關注。
登記表詳細記錄了村民施成付一家的家庭貧困原因和脫貧策略。4年多過去了,施成付一家的生活現在怎么樣了?記者回訪了施成付一家。
施成付老兩口由于沒有勞動能力,過去家里幾乎沒有收入。2014年初,十八洞村的扶貧工作隊根據他家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先是重修了他家破敗的老房子,免費為他兒媳婦培訓烹飪手藝,然后幫著他家開起了全村第一個農家樂。現在一家人從早忙到晚,每年可以有10多萬元的收入。另外,十八洞村還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讓貧困農戶入股農業產業園,這讓施成付一家又多了一份固定收入。
像幫扶施成付一家一樣,十八洞村為每一個貧困戶都量身定制扶貧方法,到2016年,十八洞村就實現整體脫貧。
扶貧攻堅,精準是要義,為確保到2020年完成脫貧目標任務,我國計劃到今年年底,再減少1000萬人以上農村貧困人口。
中國的扶貧事業不僅讓中國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同時也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