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京津城際鐵路運營已滿10周年,累計安全發送旅客2.5億人次,相當于將北京、天津的3600萬常住人口運送了3個來回,也相當于每天減少逾1.7萬輛汽車在京津間穿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8.5萬噸。
誰又能想到,10年前,京津城際鐵路的開通是多么不易。
“那時候誰能想到高鐵會給中國人出行帶來這么大改變!我們建設者幾乎是從零開始,白天興奮又忐忑,晚上常常睡不著覺,每天要解決各種新問題。大家都知道,京津城際模式將是中國高鐵的樣板工程。”2005年7月,全長約12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開工,如今已是中國鐵建十四局房橋公司總工程師的周兆春,當時擔任京津城際的項目經理。
本世紀初,我國鐵路發展備受期待:世界范圍內,高速鐵路已經成為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助推器,而我國鐵路裝備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鋼鐵大動脈建設需要快一些,再快一些。
一場自主創新“大會戰”圍繞著高鐵悄然開啟。來自不同行業、院校、企業的近百名教授和研究員、960余名高級工程師、5000余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不僅使高速鐵路融入了各行各業的智慧,也帶動了相關理論與技術研究的騰飛。
2008年8月1日12時35分,隨著C2275次列車從北京南站緩緩駛出,我國首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通車。以世界鐵路最高速度運營的京津城際鐵路,不僅成為我國的一張新名片,也為我國開啟了嶄新的高鐵時代,使我國一舉成為世界上第四個系統掌握時速300公里高鐵技術的國家。
10年來,京津城際每日開行列車數量從最初的47對增至現在的108.5對,增長了1.3倍。“京津城際鐵路真正改變了京津兩地居民生活、工作、交流、旅游的方式。”首趟京津城際C2275次列車的乘務員、如今天津客運段京津城際車隊的列車長李雪倩見證了京津城際鐵路的飛速發展。
京津城際鐵路只是我國高鐵飛速發展的起點。跨越塞北風區,蜿蜒嶺南山川,馳騁東北雪海,穿梭江南水鄉,我國的高鐵路網越織越大,車次越開越密,“說走就走的旅行”越來越多。截至2017年底,我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達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穩居世界第一。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02日 04 版)
(責編:曹淼、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