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好大揉着好爽视频午夜院,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不卡免费播放明星脸,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陜西師大:爭當“一帶一路”教育人文交流先行者

作者:張哲浩 馬榮瑞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18-11-18 11:31:55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馬榮瑞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郝國華

“塔什干尼扎米國立師范大學的師生對授課內容非常感興趣,一下課就紛紛詢問‘一帶一路’、城市文化、漢語學習、申請留學等各種問題。”近日,陜西師范大學烏茲別克斯坦研究中心崔悅、蒲小平老師一抵達烏茲別克斯坦,就開始為塔什干尼扎米國立師范大學本科生上課。

今年9月,陜西師范大學獲批烏茲別克斯坦教育部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承擔該校歷史系外國史專業本科生1至4年級2018—2019學年的教學任務。

作為教育部直屬、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近年來,陜西師范大學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主動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勇擔新時代師范大學的新使命,當好教育人文交流先行者,取得了顯著成效。

構筑沿線國家教育人文交流“連心橋”

陜西師范大學長期重視和周邊國家的教育人文交流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多邊交流活動。2017年11月,由陜西師范大學首倡的“絲綢之路教師教育聯盟”“絲綢之路人文社會科學聯盟”“絲綢之路圖書檔案出版聯盟”正式成立,并正式發布《絲綢之路教育人文交流與合作西安共識》。目前,已有多個國家的大學加入這三個聯盟。2018年10月,陜西師范大學和莫斯科大學舉辦了“第一屆中俄教師教育論壇”,吸引來自俄羅斯和國內各高校12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

陜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光旭表示:“此次會議全面促進了兩國師范院校在校際交流、人才培養、資源共建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助力高素質、復合型、具有國際視野教師教育人才的培養。”

“高等教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構筑起國與國交流合作的‘連心橋’,也是實現共建共商共享的‘黏合劑’。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再局限于為本國本民族服務,而是擴展到為世界和人類發展尋求‘最大公約數’,謀求最大福祉。”陜西師范大學校長游旭群表示。

提供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支撐力”

2013年以來,陜西師范大學主動聚焦‘一帶一路’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圍繞絲綢之路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展開研究,產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學校先后出版了以《絲綢之路戲劇文化研究》為代表的“一帶一路”相關著作110余部;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近600篇;承擔“一帶一路”各類項目150余項;100余項研究成果先后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等各級各類獎項。

2016年,陜西師范大學啟動了由一批在絲綢之路研究領域有很高造詣的本校專家學者加盟的“絲綢之路智庫集成”編纂工程。截至目前,“絲綢之路智庫集成”中,《絲綢之路通鑒》第一輯20部著作已全部面世,8卷本《全球空間與“一帶一路”研究》已出版六卷。

“陜西師范大學地處西安,以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優勢,依托鮮明的教師教育特色和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礎,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盡責擔當、應勢而為,積極推進人文交流,深化教育開放。”陜西省社科聯主席、“一帶一路”文化研究院院長、《絲綢之路通鑒》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甘暉談道。

打造傳播中國文化教育“智慧港”

2018年6月,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文化教育傳播智慧港正式揭牌成立。為此,學校組建了“文化教育智慧傳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國家外專局、教育部111引智基地——長安與絲路文化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獲批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項目“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傳承與開發利用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

為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學校還與國內外多家相關單位分別共建“文化‘走出去’”出版翻譯基地、“一帶一路”小語種翻譯基地、“伊朗分社”,并與俄羅斯俄語出版社簽訂了合作互譯出版協議。學校還組建了陜西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外譯中心。2018年8月,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成為“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第17家出版成員單位。

學校的華文教育基地和“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也吸引了數千名海外漢學家和海外華文教師參與。同時,學校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內段的7所高校結成對口支援關系,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師400余人。2017年,學校還開展了“一帶一路”專項博士培養項目的建設,首批10余名專項博士生已入校學習。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我的國家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我在這里學中文,以后我想回國當老師,這是我的夢想。”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夏紫薇高興地說。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陜西師范大學將進一步加大“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教育人文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堅實的橋梁和紐帶,繪就教育人文交流的美好畫卷。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18日 04版)